「開發新客戶的成本,是維持舊客戶的5倍」
身為行銷人,或多或少都聽過這句話,絕對稱得上是行銷界的名言金句,不僅過去強調CRM(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)是如此,到現今強調CDP(Customer Data Platform)更是如此。
事實上,觀察實際的行銷環境,就會發現「獲客成本越來越高、轉換效益越來越低」已是近年廣告主/品牌主的共同心聲,且苦無破解良策,不知道客戶在哪、不知道哪個渠道才對、不知道怎樣投廣告才能被看到(廣告資訊量爆炸),都成為傳統行銷或傳統數位行銷不彰的嚴峻挑戰。
因此有人就提出了,那何不長期經營一群與自己高度互動的人呢?如透過社群媒體、會員經營來達成,但無論哪一種,他們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「買過你東西的人、準備要買你東西的人、喜歡觀看你資訊的人」,與之建立關係,將會帶來三大好處:
信任是養成的
對照一下,從早先的「社群電商」到現今正夯的「直播帶貨」的,都是紅極一時又有顯著效果的行銷模式,共通點則是來自支持者衝起流量、轉換,支持者產生固定黏著度的叫做「粉絲」、買過東西或持續購買的叫做「會員」,由於長期透過內容(文章、圖片、影片、直播、活動)吸住支持者,不僅有可觀的瀏覽、互動,久而久之也產生了「信任」,想一想,行銷不管哪一種手法,最後不都是解決「信任」的問題嗎(願意把口袋的錢掏出去給對方)?
偏好容易掌握
此外,無論粉絲或會員,在分眾行銷的時代,都代表著擁有某種程度的相似特徵,可能都是親子家庭、都是露營旅遊、都是重機愛好、都是追星追劇,某種程度而言,受眾變得相對有跡可循,能較容易掌握口味與偏好。試想,亂槍打鳥的投遞廣告縱然曝光數、觸擊數很可觀,但點擊率恐怕就不甚理想,也不用說後續的轉換率。
真的存在需求
無論是曾消費過、準備消費,或是被內容訊息吸引而駐足互動,都直指一件事:對方買你的帳,對你的東西有感,這也顯示了他們需求相對明確,只要針對這群人進行溝通,成效絕對會優於下重本接觸不認識的消費者,讓客戶取得成本、客戶流量成本變得不再沉重,也印證了美國行銷學會(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)所指出的:「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,是維護舊客戶的5倍」的事實。
(感嘆行銷越來越難,但實際上卻是行銷生態環境的改變,老方法漸失效,需要新方式引領)
CPD + DTC,其實就是「自有數據行銷生態系」
事實上,早在第三方Cookie退場消息傳出後,可兼容一三方數據的CDP就被視為是解決方案之一,起心動念就是把從前過度倚靠外部數據的掌控權,拿回到品牌主/廣告主自己的手上,與CRM最大的不同,CDP講求善用第一方數據(會員資料、營業資料、銷售資料),並且再導入第三方資料(如域動行銷的混血數據:發票數據、廣告數據、網路數據),比對「行為、偏好、興趣」等外部特徵,能更了解現有顧客的深度樣貌,也從中發現相似樣貌的潛在受眾。
如若把CDP結合原有「會員機制、社群媒體、電商平台、實體門市」或在加碼導入SCRM,就能創造自己的粉絲會員閉環,進一步形成DTC(Direct to Consumer/Customer)商業模式,顧名思義也就是「直接對客戶/消費者銷售」,很自然的也就能直接與客戶/消費者提供促銷、廣告、使用見證等訊息,如若在加上精準的AdTech廣告科技工具、MarTech行銷科技平台,不僅能打造「流量池」,更能進一步發展成為「自有數據行銷生態系」。
相對在數位大環境中的「盲投」或因為第三方數據之故而不夠精準的「亂投」,自有數據行銷生態系不僅擁有養粉絲、養會員的好處「養成信任、掌握偏好、打中需求」、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產生「資料」供未來行銷之用,還能提供資訊給跟你長期互動的消費者,讓流量、點閱率、轉換率增加,有效降低客戶取得與維護成本。
可以預期,自有數據生態系的趨勢會越來越明朗,而在擁有了自有生態系後,如何辨識消費者的樣貌、認得他們在不同帳號下的不同行為,將會是各家品牌主/廣告主另一個追逐的焦點。試想一下,行銷界常用的消費者畫像PERSONA(源於軟體產品的使用者樣貌定義),是否也能透過大量的多維度數據歸納分析,讓數據來告訴我們:消費者長什麼樣子。
最後,請記得一件事,身處無論什麼的平台、裝置都需要「帳號」的數位時代中,會員經營就是一件天然的事,因為帳號背後的意義,就是「會員」二字,及其所產生的「數據(價值)」。
(打造自有的「數據x行銷x生態系」,已是現在開始通往未來的行銷模式)